图片展示

以“双中心”建设力促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发展

发表时间: 2023-07-05 11:06:58

作者: 医然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浏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部署,也是对民之关切的切实回应,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 面推进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部署,也是对民之关切的切实回应,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 面推进国  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部署的重要举措,此举将逐步实现“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的目标。对此,我谈几点思考。

一、 扩大双中心设置与建设的专科类别和地域范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  家医学中心和国 家区域医疗中心(以下简称“双中心”)设置和建设工作。“双中心”设置和建设工作已写入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并纳入国务院出台的专项“十四五”规划。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依托高水平医院布局国 家医学中心,按规划开展国 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带动全国和区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截至目前,我国已设置了13个专业类别国 家医学中心和儿童类别的国 家区域医疗中心,布局建设76个国 家区域医疗中心。

双中心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扩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仅2022年,双中心就开展国际、国内首创和***技术372项。国 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实施以来,有1400余项诊疗技术平移至输入省份,填补了300多项省域医疗技术空白,相关省份跨省就医人数明显下降。但是也要看到,13个国 家医学中心所依托的27家医院,除了湖北、广东、浙江、四川、湖南各有1家医院,其余20多家医院全部集中在北京、上海,而且都是专科类别。76个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主要是补短板项目,且绝大多数都是专科类别,缺乏综合类别的。“双中心”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专科类别少,不利于患者在省域就医。

减少跨省、跨区域就医,一方面,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国  家医学中心代表医疗行业***水平,要采取“1+N”的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多家医院的作用和优势,通过投标和项目合作,吸收具备实力的高水平医院参加,承接子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要扩大专科类别和地域覆盖面。明确评审标准和评价指标,进一步开放申报通道,按照国  家重大需求、重要疾病导向,鼓励特色专业优势明显、具有重大科技攻关能力、能解决一些重大疾病难题的医院参与国  家医学中心建设,鼓励那些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丰富、具有医疗集群发展优势、医疗服务辐射面广的二、三线城市有机会参与国 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以武汉市为例,2021年门急诊人次数达8933.71万人次、出院人数283.30万人次,其医疗服务范围覆盖周边江西、安徽、湖南、河南等省,妇产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器官移植等***专科服务范围辐射全国。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同济医院”)妇产科作为首批国 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 家重点学科及国 家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在2019年-2021年复旦版中国医院专科排行榜中连续3年排全国第3位、华中地区第1位,学科带头人马丁院士参与制定国  家妇产医学中心设置标准。可以说,该妇产科已经完全具备了建设国 家妇产医学中心的条件,国 家有关部门如支持湖北省以武汉同济医院为主体创建国  家妇产医学中心,不仅有利于减少中部地区患者跨区域就医,而且对整个中部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还应探索以省为单位建设综合性“双中心”。各省可根据实际情况建设综合性国 家区域医疗中心或委省共建国 家区域医疗中心。在医疗服务水平较高的省份确定1个综合性国 家区域医疗中心,并由其主导进一步创建综合性国 家医学中心;在医疗服务水平较弱的省参考委省共建国 家区域医疗中心的相关标准,依托当地实力较强的医院创建综合性国 家区域医疗中心。

二、 提高国 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成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国 家区域医疗中心通过挂牌建分院的形式,建立高水平医院的分中心,使得输出医院与当地输入医院更为一体化,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极大地缓解了人民群众异地就医现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输出医院要与输入医院实现协同互补发展,避免院区盲目建设扩展出现“虹吸效应”等。同时,要推动国 家区域医疗中心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具体来说:

输出医院要发挥“国 家队”的领头羊作用,重点做好机制创新和人力资源的扩充与引领。一方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规范制约了输出医院的引领作用。例如,在输出医院一些疗效确切、技术成熟的项目在输入医院当地属于新技术项目,没有收费资质,制约了新技术项目的应用推广,急需加快对技术成熟、临床疗效确切的新技术、新项目进行收费立项,并简化审批手续。另一方面,人才是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基础。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协和医院”)是首批国 家跨省共建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单位、委省共建的国 家区域医疗中心,在推动国 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中的核心抓手就是孵化领军团队。以科研类人才培养体系为例,该院出台了“登峰工程”,紧扣国  家人才项目,分3个层次培养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学者、院士,实现“滚动培养、轮番冲击”;同时,加大中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启航计划”,对科研基础较好的中青年骨干予以“点对点”的个人科研绩效、科研经费、科研时间等支持;完善博士后培养机制,设立“脱产教师”岗,鼓励对教学有兴趣的青年医师专职从事临床实践教学活动,并修订了医疗组管理办法,支持临床能力突出的中青年医师单独“组队”发展。

省级三甲医院要当好区域医疗的排头兵。要充分借助国 家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机遇,加强与传统强院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完善信息系统,优化看病流程,推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使群众就近享受到更好医疗服务。

地市级医院要发挥好桥梁作用。地市级医院是百姓身边最近的优质医疗资源,要落实自身定位,通过引入优质资源,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专科医疗服务能力等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中能够“接得住”,从而带动区域内二级医疗机构发展。切实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缓解异地就医。

县级医院要发挥好纽带作用。县医院是县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纽带。截至2022年底,87.7%的县医院达到了二级医院能力,45.6%的县医院达到了三级医院能力,这为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目前县级医院区域资源分布不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差异大,距离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还有一定差距。要探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县医院治疗疑难重症,基层医疗机构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和康复,共同完善我国整体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




 

 

 

2023年9月12日
2023年9月8日
2023年8月29日
2023年5月11日
2023年1月2日
2022年12月30日
2022年12月12日
2022年11月18日
2022年10月28日
2022年10月21日
2022年9月8日
2022年8月
2022年7月
2022年5月
2022年5月
2021年9月
2021年6月
2021年3月
2021年1月
2020年8月
2020年7月
2020年7月
2020年6月
2019年12月2日
2019年5月10日
2018年10月30日
2018年4月17日
2018年1月5日
2017年12月29日
2017年12月13日
2017年6月-8月
2016年6月7日
2015年3月8日

医然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医然冷链科技有限公司   河北医然冷链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医然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医然(海南)互联网医院有限公司

电话:400-900-3143/400-660-4550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团结路19号院20号

 

京ICP备15018917号-2

医然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05532号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24小时热线
15650752319
固定电话
010-88756877
400电话
400-900-3143
在线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